朱显龙(澳门理工学院教授,研究两岸关系专家)
(澳门)
文化对国家的统合,可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结合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
台湾文化是纯粹的中国文化
各个时期移住台湾的大陆人民与台湾先住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台湾文明。他们带去了大陆的先进工艺和耕作技术。岛上种水稻和制蔗糖的生产技术,就是由大陆传过来而又加以发展的。绝大多数的台湾人民使用汉字,说汉语,"国语(普通话)流行全岛。闽南人、客家人使用的闽南话、客家话,也是从大陆传过去的。
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大体相同,因为众多汉族人移居台湾时,也把大陆的生活习惯带入台湾,使得台湾居民的习性、信仰、婚丧祭祀乃至衣着服饰等风俗及岁时节令等诸多方面,与闽、粤两省几乎完全相同。台湾人不仅也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就连踢毽子、捉迷藏等儿童游戏也与大陆相同。台湾流行的歌仔戏、布袋戏等民间艺术,也是随大陆移民流传到台湾的。
在大陆,各种宗教信仰是并存的,大陆人民也就给台湾带去了各种宗教信仰。信奉菩萨的带去菩萨像;信奉关帝的带去关帝像;信奉海神妈祖(一作马祖)的带去妈祖像。在闽南一带,祀奉神明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有全国普遍供奉的观音、关公、城隍、土地公、玄天上帝等,而且有不少是地方神族,如妈祖、大道公、清水祖师、开漳圣王、临水夫人等。这些神族有的在荷据时期已经传入台岛,并在台湾建造了供奉它们的庙宇。连横所著《台湾古迹志》云:"台湾庙宇之最古者,以小南天为第一,在番薯崎上,祀福德之神,如荷兰时华人所建"k。所谓"福德之神",即全国普遍供奉的土地公。又如陈文达的《台湾县志》载:"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时建"l。这座建于"红毛时"的大道公庙至今犹在(址在台南县新华镇丰荣里),俗称"开台大道公",是台湾最早的庙宇。除此之外,荷据时期兴建的大道公庙还有两座:一在澎湖县马公镇,称"威灵宫"建于1635年(明崇祯八年);另一在台南县太保乡,称"保安宫",建于1653年(明永历七年)。台南是荷据时期移民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这一地区也集中了台湾地区最多的庙宇。
台湾民间十分崇敬妈祖女神。妈祖是航海水神,为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居民所信奉,闽南人普遍崇拜,在荷据时期已经传入台湾。在大陆的宁波、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都设有"天后宫",祀"天妃圣母",也就是这位海神妈祖。福建海滨有一群小岛叫马祖列岛。在台湾,到处建有妈祖宫、供奉妈祖神像。据统计,台湾自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遍及城市乡村,数量超过2000座,信众多达1600万人,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至今,每逢妈祖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台湾许多民众要到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举行"上白礁"(到福建省白礁乡)活动,追怀大陆上的祖先,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人数多时超过20万。台湾当局解除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禁令以后,许多台湾民众更是不辞辛劳,专程来到福建同安县白礁乡参加祭祀妈祖的活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价值观
中国经历了4000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就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秦灭六国则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秦以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发展与巩固。在汉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尽管陷入分割,但境内各民族紧密联系,为此后的国家"大一统"准备了条件;隋唐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国尽管再次分割,但在汉民族文化影响下的中华各民族出现大交流、大融合,为国家的再次"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元、明时期,中国多民族的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清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继续保持单一制式的"大一统"国家形态。
中国几千年维持"大一统"国家形态,固然有经济与政治层面的原因。经济上,在整个历史时期,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各个民族通过"互市"与"贡赐"、相互迁徙与融合等方式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建立起在生产和生活上互相依存的关系。政治上,全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时期,中央王朝不仅给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予以很大程度的自治权,而且采取比较平等的民族政策;全国处于分裂割据时期建立的众多王朝,都是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与中原较强大的政权在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隶属关系。但是,维系中国长期"大一统"局面的更重要因素,应该是中华文化。即使近代中国曾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以统一为宗旨的中华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首先,悠久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与巩固的思想基础。
其次,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了长期的历史连续性,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使得国家统一大势不可逆转。
再次,中国长期养成的"用中适时、随时以行"的中庸思想方法论,使中华民族始终维系着对"大一统"的坚定信心,帮助人民克服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所带来的困惑,推动着国家统一大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迈进。
第四,中华文化讲求"守经用权"、"和而不同",承认统一的地区差异性、内外层次性,重视区域差别与文化多元,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了国家统一的强力粘合剂。
第五,中华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要求人民把国家统一视作一个民族融合的和谐形态,追求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大业。
澳门与台湾盛行妈祖文化
澳门和台湾都是中国的领土,两地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由于历史的渊源,两地之间往来包括文化交流密切。澳台文化关系一样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澳门与台湾的人文历史渊源是澳台文化教育交流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自1966年"一二?三"事件后两地交往沉寂下来,但是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澳门与台湾的经贸、旅游和文化等等方面交流活动又恢复起来。澳门回归后,澳、台两地现有的各种民间交流交往关系基本不变,双方在人员往来、文教、学术、艺术、宗教及青年等方面的交流十分密切。澳台的文化交流融合不仅将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为两岸文化的再融合及创新发展提供示范作用。
由于语言与文字相同、澳台历史渊源关系、澳台共同的闽南族群、台湾当局采取优惠政策等多重原因,长期以来,众多澳门学子选择在台湾就读中学、大学、研究生班,其中以大学为最多。多数赴台学子学成后返回澳门就业,但也有部分学子学成后留在台湾就业、定居。澳门回归中国后,留台学生并没有减少,反而逐渐增加。报考台湾的澳门学生从2000年的600人,近年逐年上升﹐达到澳门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一半左右。比如,澳门在2009年有2946名中学生报名台湾大专院校入学考试(当年澳门应届高中毕业生大约为6000名),共录取2475名﹐实际赴台就读的学生有1470位。包括旧生,澳门共有3932位大专学生在台湾就读。2009年新入学和包括旧生在内的澳门在台学生,比2008年增长了约22%﹐均占世界各地在台就读侨生总数的30%左右,居第一位。
澳台两地都有为数众多的闽南族群。而闽南人都信奉妈祖,妈祖信仰成为澳台文化共同点,妈祖文化则成为联系澳台两地的重要纽带。据学者研究,很早以前,信仰海上之神――妈祖的福建人就到了澳门生活,妈阁庙就是由福建人兴建的。无论如何,在澳门有很多人信仰妈祖,澳门这个小地方也有八座庙宇供奉妈祖。当然,正因为妈祖信仰是澳门人主要的一个信仰,因此才有在葡萄牙人来到澳门之前就有了妈阁庙m。不仅如此,澳门的名称也与妈祖有关。相传是当时葡萄牙人从西湾海上来到澳门时,指着妈阁庙方向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那人以为是问妈阁庙﹐顺口答叫"妈阁",因此,葡萄牙人就叫澳门为Macau(妈阁)。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属实,也许是巧合,但澳门成为世界上唯一以妈祖为名的城市却是确实的。据粗略统计,澳门自明以降共有8处天后庙,其历史多在500年左右;有的则认为比此更早,即在福建漳州人到达澳门之初(1458年)n。 澳门的妈祖信仰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弱化,相反却有增长的势头。"如今妈阁文化在澳门已是根深叶茂,连非渔民的澳门人,每逢节日,都要来妈阁庙拜神求福o。"由于澳门人口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是闽南人,因此,澳门和台湾很多居民就有了共同的妈祖信仰或妈祖文化。妈祖文化在澳门和在台湾都有历史久、规格高、影响深的特点,澳门闽籍乡亲和台湾大部份民众有共同的闽南方言和民俗,这是增进相互了解、密切情感、扩大信任的有利因素,并成为密切两地关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澳门可在两岸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澳门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依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其他事务均由特区政府自理。台湾乃中国国际主权统一、国内治权分立的分裂地区,台湾拥有包括"内政"、"外交"、"国防"等各项事务的完全自主权。澳门与台湾均因拥有特殊身份,两地关系也因此显得特殊、复杂。首先,两岸的关系属于一个国家内的"两区关系",澳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区(特别行政区),与两岸关系一样,其与台湾的关系也属"两区关系"。其次,澳台因治权自立而呈现"两境(治权境界)关系"。正因为这种特殊、复杂关系,加上澳台间特殊文化关系,澳门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积极与独特作用。
澳门在两岸关系交往中的独特作用之一,是指澳门与台湾之间那种"一机到底"的间接直航的空中航线。这是因为,由于大陆与台湾之间没有直接通航,飞机往来两地要经过香港或日本等第三地转机才行。1995年12月8日,澳门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首次飞往台北,作短暂停留后飞返澳门国际机场,在更换航班号后又飞往北京。从此,澳门成了两岸航空运输的中转站。而澳门航空公司这种"一票到底,一机到底"的方式,成了两岸之间的间接直航,省却了换机、转运行李等的不便,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欢迎。
澳台航线的谈判,是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名义出面协商,两岸政府与主管部门官员是以民间团体顾问身份参与并主导协定的基本原则,务实解决问题,不纠缠两岸政治敏感问题,达成共识后,再由官方确认,作为政策推行,双方真正做到不因政治分歧而干扰协商进行。 这种由民间出面、政府方面不直接出面参与的谈判方式,突破了两岸之间存在的一些政治禁区,因而被称为"澳门模式",为两岸之间的一些问题的解决起了示范的作用。
两岸关系在2008年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之后,澳门作为两岸民间交往中转站和两岸政治协商平台的角色作用降低。但澳门可以利用庞大的闽南人族群、妈祖信仰、浓厚的传统中华文化以及澳台间特殊的历史关系,在两岸交流与融合,尤其是在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积极与独特作用。
澳门众多宗教团体、文化团体、教育团体、体育团体、宗亲团体等可在政府及企业界的支持下,定期或不定期主办有两岸四地相关人士及社会团体参加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澳门政府亦可以借发展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目标,通过频繁举办两岸四地参与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闽南文化、妈祖等宗教活动,为两岸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牵线出钱、出力、出主意。总之,澳台的文化交流融合不仅将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为两岸文化的再融合及创新发展提供示范作用。
注 释
j汤恩比:"中国文化将统一世界"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26/16/1238440_72635821.shtml
连横:《雅堂文集》,卷三
陈文达:《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诗庙
关于澳门妈祖庙最早建立的时间,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参见李鹏翥:《澳门古今》,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澳门星光出版社,1986年,第20-21页。
参见徐晓望:《福建人与澳门妈祖文化渊源》,《学术研究》1997年第7期。
魏美昌:《澳门纵谈》,澳门基金会出版,1994年,第155页。